1947年8月,刘邓大军完全挺进了大别山,肩负着战略性的跃进使命,意在引诱陕北和山东地区的敌军南下,从而减轻中原战区和其它两个战区的军事压力。这个时期是极为关键的,战略的安排不仅涉及战术主动权,更关乎整个战局的发展。
尽管刘邓大军中大部分基层官兵都是来自北方,但中高层指挥员却大多源于鄂豫皖地区。这支部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红四方面军的改编,无论是第2纵队的司令陈再道,还是第3纵队的司令陈锡联、副司令曾绍山,以及第6纵队的司令王近山和政委杜义德,甚至旅长肖永银、李德生、尤太忠等人,几乎都是那片土地的儿女,承载着家乡的情感与记忆。
军队在大别山的激烈战斗中,有些指挥官离自己的故乡并不遥远,利用战争间隙偶尔还能回去探望亲人。自从1932年起,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军就离开了鄂豫皖,经过川陕、陕北,一路抵达晋冀鲁豫,而如今,他们终于又踏上了熟悉的土地,经过了整整15年。对于部分战士来说,尽管依然在鄂豫皖的战场中奋战,却早已没有机会回家,像肖永银,离开家乡已经整整17年。
展开剩余65%肖永银在1930年时,年仅13岁便跟随父亲参与红军活动,然而父亲不幸牺牲,他决定自此留在部队,历经周折,参加了多场战斗,从一个普通的司号员逐渐成长为红军的基层指战员。经过17年的时光荏苒,他如今已晋升为第6纵队的18旅旅长。随着部队在大别山的频繁作战,尤其是刘邓首长亲随第6纵队出行执行任务,使得这支部队的压力比其他纵队更为沉重。战斗不断来袭,早已没有时间回家探亲,政委李震也曾关心地对他提出:“你该回家看看了。”
为了不在白天暴露行踪,他选择在夜晚带着十几个警卫战士返回故乡探亲。那时,村庄的发展缓慢,似乎十年八年没有太大的变化,甚至可以说几十年如故。但如今回到村里的他,心中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,既亲切又陌生。离家时他才13岁,如今17年过去,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,只好请一位老乡带路。他甚至不得不敲响老乡家的门询问方位,战士们一口北方方言,夜深人静,村民们对这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感到困惑。因此他主动出面,呼唤着乡音,终于驱使过去的记忆让老乡打开了门。
当乡亲听到他的小名“雨生”时,仿佛又将记忆追溯至往昔。得知来人身份后,老乡欣然为他指明方向。等他终于敲开哥哥家门,却发现哥哥对自己感到陌生,愣在门口不知所措。肖永银主动开口打招呼,站在一旁的嫂子感动得泪水夺眶而出,低声呼唤:“雨生,真没想到能活着见到你。”
嫂子拉着他走进屋内,家里的侄儿们都已长大成人,他却从未见过。尽管长夜已深,但村里的人们对此消息如同洪水般涌来,纷纷前来看望他,热情的嫂子甚至为他准备了下酒菜,让他和哥哥共饮一杯。在此时,哥哥已是村子的村长,对于弟弟的战斗生活早有所闻,如今更了解了他的经历。两兄弟和周围的乡亲们聊到天快亮,肖永银便准备告别,重返部队。
临走前,他还特意见了一位从小对他关怀备至的奶奶。肖永银自幼失去母亲,这位奶奶给予他无微不至的温暖,此刻,他深感无以回报,只能由衷地说道一声谢谢,并将身上的5块大洋留给她,以改善她的生活。就在这样的分别中,他踏上了新的征程,再次投入激烈的战斗之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在线炒股配资-个人配资平台-散户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